人間魚詩生活誌 春季號/2024 第16期:以寫作通向他者

NT $ 270


本期兩位封面人物:小說家蔡素芬(現任《自由時報》副總編輯),以及從事科技業創新與整合者數十年的李政鋒。小說家與科技業者,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核心,在對時代的洞察、對人的敏銳感知裡,透過不同的視野與創造,為人的心靈、世界的樣貌帶來影響或變革。

蔡素芬的代表作《鹽田兒女》出版至今正滿30週年,此部小說不僅留下了台灣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縮影,也代表了作者創作歷程裡重要的「時代」。如今回望曾經存在又逝去的「時代」、「時代」裡的「我」,小說家有什麼看法?近期推出的首部詩集《森林詠嘆調》,是小說家對文體的突破性跨越,其中又涵蘊了什麼樣的生命觀、精神理想與內在演變?本篇訪談也刊出多幅蔡素芬充滿詩意的繪畫作品,邀請讀者走進蔡素芬的內在世界與生活面向、寫作習慣,及身為寫作者又身為媒體人的她,對時代處境的審視,對AI發展的觀察。

從事科技業創新與整合的李政鋒,數十年來不僅見證了台灣成為科技之島的過程,也致力於串接台灣精密尖端製造實力與美國新科技研發,創立了MIT3平台,他強調:「『要有光』指的不是知識,而是要成為『智者』。聖經中的上帝應該不是擁有製造世界的知識,而是擁有創造的智慧。」而他為何提倡MIT的三次方?MIT3如何讓台灣能有「富國百岳」並以此形成「護國山脈」,強化國家的經濟和國際地位,並將台灣的科技產業再推向高峰?

本期「詩」的篇幅比過往更多,即使詩終究是較為小眾性的語言,而在面向市場現實的同時,更希望小眾性的語言能在這份刊物裡更被完好的容納與擴展,有了跨族群向外傳遞的可能。本期不僅刊出詩人吳懷晨照見了人類精神文明的長詩、收錄了東華大學詩學院發展側記、校園詩選,也規劃了「許哲偉紀念專輯」——詩人許哲偉長期投稿《人間魚詩生活誌》,同時也是「人間魚詩社」歷屆「金像奬詩人」的入圍者,今年一月傳來病逝消息。本單元悼念以生命執筆,並堅持詩文創作長達一甲子,即使在病榻上仍創作不懈的許哲偉,並刊出生前遺作多首,希望留下許哲偉創作直至生命最終,令人感佩的精神。

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迄今兩年、戰火陸續於地球各地點燃。世界局勢瞬息萬變,人類的繁榮好似永遠無法脫離戰爭。本期透過網路邀請詩人以「戰爭的腳步,真理的狼煙」為主題創作「反侵略詩」,並以「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」為形式,邀請讀者於閱讀間反思人類擁有研發出人工智能的能力,卻無力於停止侵略與戰爭的毀滅性。當AI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各行各業,人類社會也因此出現諸多「無用階級」時,或許我們會更空虛、更依賴大數據,而人類或將成為AI牧場的羊群,AI將會是牧者的工具或是牧者本身?或者,當人不再投入大量的時間為生存而工作,多出來的時光將能養成大量的藝術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與文學家?

2024台北國際書展才剛結束,入場人數高達55萬人次,創疫情後的新高(也高於疫情前一、兩年)。值得開心的是,台灣的閱讀風氣仍在,然而出版業者正面臨諸多經營挑戰與困境——尤其在現今「零碎化」的資訊時代,「抓住眼球」成為網路行銷的重點,眾人的眼睛已從書本轉向3C螢幕。在輕薄短小的資訊充斥於腦中、碎片式的閱讀習慣現況下,我們仍會繼續堅持將看似「冷門」並承載豐富內容的紙本雜誌極致發揮,並在消費社會的虛妄與普遍孤獨裡,以一份刊物留守文學的光芒,以多元議題、多元文化價值的專題報導與專欄和讀者相逢。


MIT 時代 AI 成大 3C 地球